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员工天地 > 员工交流 > 正文

近3年来媒体公司优秀毕业生报道列表

【来源: | 发布日期:2013-09-11 】

近3年来媒体公司优秀毕业生报道列表

一、马勇93级化学专业、2009年中国十大法治人物

马勇.jpg

环保尖兵 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

推荐词:他是中国环保公益行政诉讼的勇敢探索者,他是默默维护我们公共权益的寂寞前行者。为了新鲜的空气,为了洁净的饮水,更为了子孙后代的绿色财富,环保尖兵马勇,一直在路上。

2005年以来,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法律中心督查诉讼部部长马勇领导其团队受理500多起投诉案例。2008年,他们负责调查重庆碳酸锶污染(彩电显像管所用原料)事件,得到高度重视,当地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将污染企业全部关停。从环保部门几年前的弱势维权到今天的“高调出击”,折射出党和政府对环保立法和执法的日益重视,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切。

二、苏缔光 08制药工程

记录你的美——《老员工杂志》2011,3月刊专访苏缔光

苏缔光瘦瘦的,看上去很安静。当他跟记者说起2010年寒假时在羌寨里拍摄DV时,黑黑的眼睛里闪烁着亮光。苏缔光是公司生物制药工程大二生,从不会用DV到独立完成一部36分钟的短片,从灾后的恐惧和震惊到迫切地告诉人们羌寨、汶川、阿坝之美,这个容易哭泣也容易感动的90后男生,找到了自己要做的事情,他说:“我不怕吃苦,我会一直坚持去做,告诉大家,少数民族文化的美。”

http://fmn.rrfmn.com/fmn054/20110503/1450/b_large_NgJS_1a8a00002bc85c74.jpg

记录你的美

文/本刊记者 张蕾磊

眼泪和笑容

苏缔光的家在阿坝州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,他经历了那场可怕的地震,那时他正在备战高考。地震中,家里的房屋倒塌,被巨石压得粉碎,幸运的是一家人都平安。震后的第二个晚上,汶川还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。苏缔光拉着妈妈的手,一群人围坐在篝火旁。夏夜里飘着毛毛雨,打湿了衣服,他不由自主地发抖,不知道是因为冷还是因为害怕。漆黑中,每个人都凝望着篝火。苏缔光第一次注意到,大家的眼睛是那样好看,跳跃着红彤彤的光芒。他悄悄抬头望天,竟然看到漫天繁星!恐惧和眼泪还在,刚刚狰狞的大自然忽然又露出恬美来,苏缔光有些不知所措。

http://fmn.rrfmn.com/fmn047/20110503/1450/b_large_pssX_24f200013acc5c43.jpg

9月到公司报到,苏缔光并没有走出地震的阴影,他和很多人一样隐藏了情绪,他绝口不提地震,但是他很敏感也很脆弱,看到关于地震的报道他就受不了。他把地震后人们在天安门喊“汶川加油”的视频下载到手机上,因为当时的他看不到电视,不知道有那么多人为汶川打气,他每次戴上耳机看视频,就会一直掉眼泪。放寒假了,苏缔光却是害怕的,他在火车上琢磨着要如何去安慰失去亲人的老人们、孩子们,他担心自己的言语会触到别人的痛处。然而,下火车的那一刻,他悄悄松了口气,这里的气氛并不压抑和痛苦,是日常生活的气息。回到乡里,大家正忙着搭房子,一派热闹的气象,苏缔光被大家感染了。那是一种好好过日子的坚强和快乐,不同于他装出来的坚强。

人们热情地跟他打招呼,微笑地询问他在北京的日子好不好,看到大家开着玩笑,高高兴兴地,该干什么就干什么,苏缔光不再紧张。他跟着一起搭房子,准备迎接新年。有时候,他们会去废墟里搬钢筋等材料。苏缔光带着弟弟一起干活,有次搬钢筋时,钢筋突然反弹砸到了弟弟的胸口,看到弟弟痛得脸色惨白却跟他说没关系,苏缔光很心疼。要是一年前的弟弟,早就哇哇大哭了。“搬家时,我给弟弟照相,他笑得很开心,我也在笑,我笑他是‘犀利哥’的造型。”

生活曾经因为地震裂开、破碎,日子在震后复苏得很快,春联依旧贴上了,年夜饭照样是精心准备的,年轻的苏缔光朦胧地感受到某种强大的力量。“有天晚上,我看到很漂亮的一轮月亮,我突然想到我应该做些什么,这里太美了。”

难和不难

苏缔光决定做个记录者,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家乡的变化。他给自己制定了短期和长期计划:短期计划是暑期调研羌绣;长期计划是到阿坝州、甘孜州、凉山州三个民族自治州采风,记录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。有个想法并不难,只有行动起来的人才知道,做一件事有多难。苏缔光虽然没有这样说,但是聊起这一年来的拍摄,他语音颤抖,经受的压力和困苦仿佛又在眼前。

对于拍摄、制作,苏缔光是个门外汉,但是他觉得只要肯学都可以解决。回到学校,苏缔光在课余时间做兼职,赚了1000多元钱后,他跑到中关村买了个DV,却被人骗了,机器很差劲。他只能将就,白天上课、做实验,晚上就拿着DV到处拍摄,回宿舍后捣鼓怎么剪辑。得知学校的DV训练营后,苏缔光赶紧报名参加,不仅学东西,也是为了多认识老师,搞好关系,方便申请摄像机。

暑假,苏缔光和同学们踏上羌绣的暑期实践调研之路。一路上,他用DV记录着行程。他们走访了有羌绣之乡美誉的羌锋村,距离汶川县城威州19公里。村子在地震时受到严重破坏,他们发现在重建的村落里,曾经不为人知和重视的羌绣得到了更多地关注。事实上,这也是苏缔光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羌绣。虽说从小在映秀长大,羌寨离他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。看着精美的绣品,听着羌族女人自豪地说村里每个女人都是巧手绣娘,讲述她们手艺的传承,苏缔光格外开心。回城的路上,大桥断了,他们一行人绕道,在泥泞的路上走了大半天,才搭上应急车。苏缔光一路拍着,他知道他会一直拍下去,他不知道的是以后的路更难走。

苏缔光决定寒假去羌寨拍摄,完成一部记录短片。在上火车前的最后一刻,他才从老师那里借到专业的摄像机。回家后,因为电压不稳,电池烧坏了。县城里修不了,县电视台也帮不上忙,苏缔光无奈让父亲从都江堰订电池。前后忙了一个多星期,苏缔光什么也没拍,他觉得很烦,甚至有点想放弃。但是,羌寨里遇到过的面孔忽然都跑到他眼前,他们总是热情地打招呼,主动地递来水杯,开心地唱着山歌,苏缔光烦躁的心平静下来。收拾好行李,他过了一个月的“流浪”生活,从一个羌寨漂到另一个羌寨,跟人们聊天、拍摄,时常惊喜,不断感动。晚上,睡在陌生的板床上,他想念家人。

羌族被称为是“云朵中的民族”,一般居住在山顶或山腰的羌寨里。当苏缔光第一次跟车去遥远的垮坡村羌寨时,车行在几乎是75度斜坡上,他害怕得想让司机师傅停车,他宁愿走上去。不过,当他抵达羌寨时,十分兴奋,这里保存了古朴的羌族文化。

有一次,苏缔光着急下山,他不得不一个人赶路。“走的是大路,山上经常有石头滚落下来,哗啦啦地响。我看到路边的小树被砸的痕迹明显是新的,越走越害怕。”苏缔光背着行李不禁快跑起来,他有地震的阴影,独处在这大山中,他格外恐惧。终于跑到安全的地方,苏缔光腿一软,坐倒在路边,痛快地大哭一场。路还是要走下去的,苏缔光收拾好情绪,唱着歌继续赶路。走了4个小时,苏缔光终于搭到去县城的车。

孤独与坚持

在苏缔光的短片里,常常会看到笑容满面的老妇人,笑着跑着的小孩子,他说那不是刻意去拍的,那些笑脸自己跑到镜头前来了。苏缔光拍过雪景里的羌寨、拍过围着篝火跳锅庄的人们,他时常一边记录一边感动,他觉得再美的景都比不上那些笑容。

苏缔光拍了20多盒带子,无论是拍的时候还是剪辑的时候,他常常会感到孤独。他一个人很辛苦地拍摄,回到学校一个人剪辑、配音,整个学期里他都寡言少语,他完全沉浸在完成短片的情绪里。

但是,苏缔光知道自己并不孤独。因为拍摄,他认识了余永清,在短片里有记录。在剪辑余永清的部分时,苏缔光清楚地意识到自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,注定要忍受孤独,他看到了余永清的坚持,也明白自己必须坚持。

余永清是一个工人,15年来一直自发从事羌文化的保护,现在是羌文化保护领域的资深民间专家。家人不支持他,村里人喊他是疯子。在苏缔光的眼里,余永清则是个活脱脱的正太帅哥。余永清告诉苏缔光,有一年的大年三十,他去寨里拍一个释比(羌族文化的集大成者,也是羌族原始宗教的执行者),下山的时候,骑着摩托出了意外,摩托车掉到深山里,他被大树挡着捡回一条命。此后,他没钱包车进寨子,就靠走路的。苏缔光跟着余永清去羌寨时,他拍余永清走在前面的背影,荒凉的大山里,那背影是如此孤独,让他眼里心里都酸酸的。从山上下来,苏缔光跟着去了余永清的家,屋子简陋,昏暗的灯光里苏缔光发现墙上龙飞凤舞地写着一句诗: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原来,这是余永清在压力最大的时候写的,为了激励自己坚持下去。

在拍摄中,苏缔光还认识了一群汶川本地的羌族青年,地震后,出于民族文化的危机意识与责任感,几个年轻人成了民间的羌文化保护机构:影救尔玛文化协会。“尔玛”在羌语里意为本地人,是羌人对自己的称谓。在他们的带领下,苏缔光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大山深处的羌寨。遥远的路途里,大家风餐露宿,苦中作乐,苏缔光回想起来都是笑声。

此外,苏缔光在汶川很容易碰到来自各地的志愿者,在福利院等地服务,他也把他们收录到镜头里。

记录短片完成后,苏缔光并不轻松,他觉得拍得不够好、手法幼稚,让他高兴的是,陆续有同学找到他,愿意和他一起去记录。苏缔光已经有了新的计划,2011年的寒假,他没有在家里,他要去甘孜州几个地方调研,为暑假的拍摄做好准备。

三、王子涵 S090987 生态学研究生

KBBLN}6F8DO$WS}$59~SDYW

上图为美高梅官网研究生王子涵观察粉红椋鸟习性,并帮助粉红椋鸟在草原安家,接受中央电视台《走近科学》节目组的采访(2011年7月份上旬)

四、尹博韬 10制药工程

公益时~1.PNG

北京青~1.PNG

Baidu
sogou